目前分類:親職教養 (1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  衛福部統計,12歲以下兒童每人平均有2.5顆蛀牙,高於世界平均1.67顆,齲齒盛行率達67%。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接受教育部國教署委託,在台灣8所偏鄉學校進行學童口腔保健計畫,發現這些學校小一新生齲齒盛行率高達8成,遠高於都市學童,許多小朋友沒有睡前刷牙習慣,口腔衛生模式亟待建立。

  國教署昨在高醫大舉辦「104年口腔保健績優學校」頒獎及學童口腔保健成果發表,嘉義縣大鄉國小、新北市江翠國小及台中市清泉國中獲得特優學校,除了在洗手台增 設鏡子、各班教室設潔牙工具專用區,落實晨間和午餐後潔牙,還有學校播放潔牙歌刷牙、每周一天無糖日等,培訓潔牙小天使示範,讓更多學童從小就建立口腔清潔 的好習慣。

  高醫大口衛系主任說,偏鄉地區牙醫資源不足,學童沒有從小建立刷牙習慣,去年起建立口腔保健輔導團進駐校園,對小朋友口腔衛生設計不同課程與活動,讓 小朋友建立餐後和睡前刷牙、使用含氟牙膏,高年級學童每天使用牙線等習慣,半年後輔導成效顯著,口腔衛生落實率較同地區其他學校高出2至5倍。

  都市地區小朋友口腔衛生習慣雖然較落實每天刷牙、定時塗氟等措施,但她調查發現,台灣因含糖飲料店密度高,學齡前小朋友一周都要喝珍珠奶茶、養 樂多等含糖飲料2到3次,台灣飲水未加氟,齲齒率在亞洲僅低於菲律賓和柬埔寨。

※.更多的生活教育訊息,請至「諾貝兒補習班-官方網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grow22.com

文章標籤

諾貝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一項「國小學童家長健康概念及生活習慣」調查昨天公布,顯示超過三成家長會讓孩子使用手機、平板或電腦打發時間;有近兩成國小學童,習慣在「吃飯時配手機」。

  調查發現,家人共聚用餐時,親子互動少,近兩成互不講話;有百分之五點六的家庭,是大人在談天,孩子使用3C電子產品;百分之十四點四的家庭,是大人和孩子都使用3C電子產品,也就是近兩成學童「吃飯時配手機」。這項調查由三商美邦人壽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,調查孩子就讀國小的父母,共回收樣本一千零七十五份。

  臺北醫學大學小兒科主治醫師說,兒童過度使用3C產品,除眼睛因疲勞而出現視力問題外,由於活動時間變少,可能導致肥胖;常看螢幕,不習慣和人用語言溝通,也可能導致表示意見時,訴諸肢體或表達不當,成為情緒失控兒。

  主治醫師建議,兒童一天使用3C產品最多兩小時,玩手機遊戲時間不要超過一小時。董氏金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指出,現代家庭使用3C產品幾乎已經到了餐桌上,建議家長和孩子好好吃飯,有空時一起運動。

 

※.更多的生活教育訊息,請至「諾貝兒補習班-官方網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grow22.com

 

文章標籤

諾貝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放手,使孩子生命更豐富~
演講譯文

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,照顧他到老,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,要懂得適時的放手;放手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,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,並且能夠為自己負責,這樣的愛才深具意義。

什麼是不能放手的

隨著孩子逐漸成長,我們要漸漸地放手,讓孩子有機會學習與成長;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像血溶於水,是一輩子都無法切割的,而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教導也是無法放手的。

以前有某位立法委員,他的小孩子犯下持槍綁架案,震驚當時的社會,這位立委在報上刊登聲明:「多年來我因為忙於公務,對孩子疏於管教,在此向社會大眾致歉;從此以後我和兒子切段父子的關係」請問,當他聲明脫離父子關係時,是否從此就和孩子沒有任何的關連?這是不可能的!因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,不是你說要斷就可以斷的。

況且,他應該切段的是永不停止的應酬,和想再選立委的念頭,而不是切斷他和孩子的親情。追逐名利常常使人選錯了方向,不知道該捨棄的是什麼,不能輕言放棄的又是什麼?

為什麼那麼困難放手

我們害怕放手,因為放手之後有一些後果要收拾。孩子小的時候會想要幫忙,但經常是越幫越忙,有一次我的孩子說要幫我打蛋,卻打得滿地都是,我們可能會說:你很煩耶,還是我自己來吧!我們為了怕收拾那個殘局,所以不敢放手讓孩子去學習,尤其當你是個節奏快、重效率的父母時。

有些孩子只要一離開父母,他會感到焦慮不安,我們稱他為焦慮型的孩子;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很容易焦慮,比較不允許別人離開他,因為他的依附關係曾經失落過,所以會有很深的不安全感。有些先生回到家裡,看太太不在家,會很生氣,去到哪裡都希望太太跟他一起去;我曾經也是這個樣子,我太太就說:你不能偶爾自己去看電影嗎?後來我就找我兒子陪我去看,這時換我太太說:你們去看電影,都沒找我一起去,我覺得很失落,我們對家人的依賴有時會讓人很難放手。

我有一個朋友她是單親家庭,帶著孩子改嫁,在新的家庭中,孩子感到很不快樂,媽媽不斷的彌補孩子,這個孩子不但不知道感恩,還一直活在〝恨〞裡面,認為他的不快樂都是媽媽改嫁造成的,他常用自殺來控制媽媽對他的愛。父母親有時為了彌補孩子,過度的溺愛而不敢深入管教,沒有表達應有的立場,使得放手變得很困難。

我弟弟小時候常被父親打,媽媽為了彌補,非常溺愛他,弟弟長大後生意上一發生問題,都是家人幫忙解決。有一次他要去服一天的國民役,臨走前,還要媽媽幫他籌錢。那次我終於鐵了心,奉勸媽媽,如果她不想:老了還很〝歹命〞的話,千萬別再幫弟弟承擔一切,媽媽說:你這個哥哥怎麼這麼狠心!但又抱怨弟弟不守信用,常借錢不還,媽媽處於矛盾之中,後來終於決定放手。弟弟回來後罵我和媽媽很殘忍,他這樣的指責好像是我們很不應該,但是是誰讓他跳票的?他跳票卻要我們去借錢讓他來還債,是他不對還是我們不對?

有時我們為了挽回親人的偏差行為,那種不理性的愛是很難理解的;我們希望用愛來挽回對方,再給他一次機會,讓他知道我們沒有放棄他,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難放手。

為什麼我們必需要放手

我輔導過一對夫妻,先生因經營不善而信用破產,都由太太出面借錢,借錢的過程中常要看別人的臉色 .請問是誰讓公司倒閉的?是先生!但是是誰在看別人的臉色?借錢的責任將由誰來承擔?我們經常害怕親人無法承擔,一再地幫他,其實那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。

我並非要你與家人撇清關係,但是記得對家人的愛是要有界限的,否則你會有收拾不完的後果。我們為什麼必需放手,有幾個很重要的理由。

l.放手才是真正的愛他

當我媽媽開始放手之後,她的晚年過得很好,不用擔心孩子的負債問題,媽媽一放手,弟弟就變得比較節制,家人不放手,他就沒有機會去啟動自我負責的那個部分。

管教的意義是:訓練孩子將來自己有生活的能力,所必需採取的一些手段;你必須訓練他,將來即使你不在他身邊,他一樣可以過得很好,這樣的愛才能久遠。當他必需承擔自己,卻又希望你伸出手來時,你最好不要馬上去幫忙,他可能會覺得你很殘酷,但無論如何你都要忍住,他才能學會對挫折的忍受力,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這樣的學習是必要的。

生命線有一次辦青少年成長營,輔導長告訴我,有一個孩子不吃便當,想吃漢堡,他告訴那個孩子:這裡每個人都吃便當,沒有漢堡,那個孩子要求輔導員幫他買,輔導員不肯,他躺在地上打滾,我問輔導員:後來你如何處理?他回答:我拗不過他,只好去幫他買了!我奉勸各位家長如果遇到這種狀況,你要忍住,讓他繼續〝滾〞,直到他不再耍脾氣為止. 設定界限就在這裡。

2.為了自己要懂得放手

我們為什麼放手?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自己,聖經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:如果你好好管教子女,晚年必得安息!

我有一個學生她已經四十歲了,媽媽還經常唸她鍋子沒洗乾淨,請問這樣的媽媽晚年能不能〝安息〞?女兒都已經四十歲了,你還在擔心她的鍋子沒洗乾淨?這突顯出幾個意義,第一:這代表你的教育失敗,教了這麼久她還是沒把鍋子洗乾淨,再來就是你對別人的能力沒有信心,你要相信一個四十歲的的人是有能力把鍋子洗乾淨的,第三:你要放手,不要太介入一個已經長大成人孩子的生活。她要用什麼樣的鍋子煮東西,那是她的事,無須為她操心。

我相信一個人可以透過學習把任何事做好,即使是老人家也一樣。我媽媽不識字,去哪裡都要子女陪。有一次為了讓媽媽學習自己坐車,我告訴她我很累,不能開車載她去長庚醫院,她一聽很生氣,靠著自己的詢問,坐公車去了長庚,回來後抱怨我不關心她。但是嘗試幾次之後她告訴我:自己去醫院其實沒有那麼困難。(註: 這個觀點存疑)

我並不是要大家對父母殘忍,而是要讓她感覺到,她自己還有能力去解決生活上的問題。媽媽以前非常依賴孩子,現在假日一到,她會跟我們說聲再見,騎著腳踏車,去找朋友喝下午茶。

如果父母把所有的快樂都建築在你身上,表面上看起來你很孝順,其實你是在折磨他,因為你不可能無時無刻都陪著他,尤其是當你有了家庭後,那時他會感到更失落。其實他有能力安排自己的生活,創造屬於自己的快樂,當你沒空陪他時,他不會用生氣來控制親子的關係。

當一個人有能力去解決他自己的問題時,他的自我價值感會比較高。媽媽擺脫了對子女的依賴後,恢復了對自己的信心,她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充實、快樂許多,有時她還會去開導別人,我常笑稱她輔導的個案比我還多。有一次我們請一個心理劇專家來上課,媽媽不但和老師互動最好,課程結束時,她站在眾多輔導界學員前分享她的心情,她本來是很內向的,現在她慢慢地活化、逐漸活出自我。

我蠻鼓勵婦女朋友們,不要一頭栽進先生與孩子的世界,就出不來了,要去發掘並培養妳的興趣,否則等孩子大了,面對晚年時你會很痛苦,到時候你要放手和孩子說再見,會更加困難。我們不能放手,是因為我們不能實現自我,把自己的需要依附在他人身上,所以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,你要放手。

3.為了避免關係窒息

親人之間的關係適度親密,會覺得很溫馨,但過度緊密會讓人感到窒息。這時候要有人先放手,那種窒息感的消失會讓人感到輕鬆自在。

有時候爸爸要學會鬆手,讓媽媽來管教孩子,有時候媽媽要放手,讓孩子和爸爸用他們的方式相處,有時候父母表面上鬆手了,但還是操控著一切,沒有真正的放手。孩子也要放開手,讓爸媽能單獨在一起,他們的婚姻才能繼續。我們看到許多夫妻年輕時為事業、家庭打拼,沒有時間培養感情,等到孩子都大了,便開始吵架,使得孩子無法放手去做自己的事。父母在缺乏溝通多年後,他們需要透過不同的方式,包括爭吵,來重新建立彼此親密的關係,這時候孩子也要懂得放手,讓父母處理他們之間的問題。

放手是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

孩子將來要獨自面對人生,他有他該負的責任,我們要學習放手讓他自己去承擔。

我的孩子以前常丟公車票,我和他討論了許多方法,但仍無法遏止他把公車票遺失,後來我想出一個方法,只要他再把公車票丟了,就從他零用錢中扣掉。他變得非常小心謹慎,衣服要洗以前,一定先看看車票有沒有在裡面,從此我也比較輕鬆,不用老是替他擔心車票遺失的問題。

孩子上課遲到、或功課沒做好卻一直在看電視,做父母的都會很緊張,一直在一旁催促,因為擔心孩子將要承擔的後果。有時父母接到孩子從學校打來的電話,說他忘了帶東西,要你趕快送去,否則老師會處罰,這時你會怎麼辦?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趕快送去。有位家長說他不會幫孩子送,因為只要孩子忘了帶東西,每次都幫他送去的話,他不會記住,自己忘了帶東西所帶來的後果,為了讓孩子對自己有責任感,他寧可讓孩子被老師處罰,幾次以後,孩子就不敢再犯了。

這個家長顯然是明智的,因為當你替他把東西送到學校時,你已經進入了因果律,管教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界限就是:你要讓他為自己所種下的因,去承擔那個果,否則他將永遠學不會對自己負責。
出處: 放手 使孩子生命更豐富/林覺隆


※.更多的生活教育訊息,請至諾貝兒補習班-官方網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grow22.com

文章標籤

諾貝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把握暑假規劃親子活動,別讓孩子暑假在家當宅童 

  暑假到了,孩子長達兩個月的暑假生活該如何規劃?相信許多家長一到暑假,就開始忙著幫孩子找安親班、補習班,不過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,發現孩子的暑期生活安排,發現七成三的孩子希望可以盡情玩樂,其次是希望可以與家人多一點互動,不過也有五成左右的孩子,擔心暑假還是有課業壓力,不過實際的狀況,發現八成的孩子都宅在家裡,其次是家裡打電動。兒福聯盟主任資源發展處說:「目前孩子的暑假生活,還是以宅在家裡為主,與孩子的期待,多去玩有一段差距,家長可以多安排一些戶外活動,與孩子有多一點互動。」

生活太糜爛?影響孩子價值觀
  漫長的暑假來臨,長期在課業壓力下的兒童及青少年亦在此時放鬆心情,展開許多向外活動的觸角;然而,由於家庭功能日益薄弱,加上社會價值觀紛亂影響,暑期活動安全和親子關係也暗藏許多緊繃和危機,台灣世界展望會呼籲,面對漫長暑假來臨,兒少保護應該多費心。

兒童及少年在漫長的暑假時期,常疏忽對假期有正確的夏令營營隊規劃與認知,如果家中主要照顧者因工作忙碌而缺乏從旁引導,兒童自身對自我保護的常識又不足,面對社會暗藏的危險,很容易造成兒童身心上的傷害。

 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2012年統計資料顯示,自去年1月至12月,共計35901件兒童青少年保護案件,依施虐原因分類,又以「缺乏親職教育」所衍生的不當管教與身體虐待案件比例達44%(約15738件),遠高於婚姻失調(21%)、貧困(9%)、酗酒藥物濫用(8%)、失業(4%)等,為施虐原因之首位。

親子關係問題,5至9月最多
  從台灣世界展望會多年來113保護專線的服務經驗發現,5月至9月期間來電求助的電話量,確實有增加的現象:根據113諮詢紀錄統計顯示,101年5~9月份因為「親子關係問題」而來電求助的電話量比100年同期增加了2156通,增加比例達37.44%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6月暑假前夕,由「親子關係問題」所衍生的「家庭暴力」或「兒少保護」的求助電話,一個月就高達1445通,平均一天約有48通,創下往年同期單月的新高,相較去年和前年大幅增加。

  台灣世界展望會表示,來電求助原因大多為兒少因為缺乏正常的休閒生活、作息混亂,或是因為兒少沒有時間管理能力,迷戀網路、上網時間增多,而衍生親子之間的摩擦,也有些兒少會因為受到同儕影響,未清楚告知外出的動向、晚歸與父母親有嚴重的口語衝突,產生不當管教的情形。

漫長暑假作息亂,盡早做好規劃
  另外由靖娟基金會調查,暑假期間,因為不用上學,家長也常困擾,因為不用上學,孩子常常晚睡、結果早上起不來,惡性循環兩個月下來,晚上十一點之後才上床睡覺,隔天睡到自然醒,整個生活作息大亂,處長許雅荏說,還是建議家長要幫孩子規劃暑期的生活作息表,還是要有一位主要照顧者,要協助孩子落實有沒有規律作息。

  每到暑假快要結束,常發生孩子一整個暑假,都沒在寫作業,結果暑假只剩幾天,才由全家動員幫忙寫暑假作業,提醒可以幫孩子每週檢查一下暑假作業的進度,建議不妨可以在每週加一點出遊的獎勵,激勵孩子每天規律作息,規劃暑期作業進度,提醒暑假時間長達兩個月,家長可以讓孩子一同參與規劃暑期生活,加入孩子的想法及意見,讓孩子學著自律、規劃自己的生活及作業,透過溝通討論,訂一個長達兩個月的完美作息。教育新聞剪輯

◎更多的教育訊息,請至「諾貝兒補習班-官方網」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grow22.com


標籤:2014夏令營‧暑期夏令營營隊‧103夏令營活動課程‧暑假親子活動

文章標籤

諾貝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網路謠傳,未來身高是兩歲時的兩倍,對此,醫師搖搖頭說,兩歲定終身的說法可能只對了一半,因為影響身高是「七分遺傳註定、三分可後天努力」,最準確估算方式是照手部X光算「骨齡」。

  榮新診所副院長、小兒科醫師指出,從臨床觀察,這樣說法只有一半的人符合,影響身高因素遺傳佔70%,後天努力佔30%,包含發育快慢和營養狀況,都可能改變生長曲線。

  「比較努力的孩子、早睡多運動的孩子,就可以超越原來曲線,骨齡會按照努力,每年做一次的時候可以看到他的增長,預估出來的值就不一樣,骨齡其實很簡單,每年固定一個時候,例如今年四月份做,就每年四月份來做,比較出來一年骨齡成熟多少,主要看兩個,一個是骨齡成熟度,從成熟度看預估最後他可以長到多少。」

  醫師說,只需要照張左手的X光片,比對資料庫,就能估算骨齡,估算身高的成長空間,現階段健保給付每年可免費照一次骨齡,小男孩可把握10到17歲、小女生則是9至15歲青春期期間,根據骨齡了解是否提前或落後發育,直到青春期結束生長板關閉,掌握生長關鍵期。包含早睡、多運動、多吃含有胺基酸的食物,讓基因潛能充分發會,達到理想成年身高。

◎更多教育相關訊息,請至「 諾貝兒補習班-官方網站 」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grow22.com

文章標籤

諾貝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教育部推動正向管教,在網路上公布多篇輔導案例,老師們採取不溯既往、重新看待學生及優點大轟炸等方式,獲得不錯的成果。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,台灣教育習慣用「扣分」來處罰學生該答對的題目沒答對;歐美國家則習慣用「得分」獎勵學生找到正確的答案,所以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出了社會後面對困難的態度大不同。她引用英國俗諺:「師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一生」,提醒家長沒有「教不會」的孩子,只有「不會教」的大人。

  洪蘭日前應「台灣喜大人協會」邀請,與兩百多位銀髮族分享育兒秘訣。她以腦科學研究為例,提醒家長不要只用「減分」角度檢視孩子不擅長的事,而要用「加分」鼓勵,發掘孩子的長處。

  洪蘭說,她的一名友人有一次很生氣地打電話給她,抱怨孩子才兩歲就會說謊,打破碗居然藏起來,還嫁禍給狗。洪蘭反問:「才兩歲的孩子為什麼要說謊?」答案是因為害怕犯錯被發現之後的懲罰。

 她以美國奧運金牌體操選手Bart Conner的成長故事為例,勉勵師長以鼓勵取代責罰。Bart Conner從小成績不好又愛搞怪,一次雙手倒立行走被剛好經過的父親看到,父親稱讚他「腰很直」,讓他發現自己有與眾不同的地方。有次暗戀的女同學經過,他施展絕活吸引對方注意,這一幕剛好被體育老師看見,鼓勵他參加體操隊,開啟了體操選手之路。

  另外,屏東縣僑勇國小教師詹孟傑輔導一名經常有口角、肢體衝突的學生,先用「優點大轟炸」的方式增加學生的自信心,再用「價值澄清法」慢慢幫助他反省自己的行為,並請他擔任愛心小天使幫助同學。這名學生漸漸和同學打成一片,也能控制自己的脾氣。

 高雄市樂群國小教師謝慧華面對的,是一個從低年級開始就讓老師頭疼的人物;這個學生攻擊他人、自殘、逃學、偷竊等前科累累。謝慧華輔導時,決定不管這些「前科」,告訴老師們「他不是個問題」,即使他再犯錯,也不提起過往種種,而只就當下錯失作釐清,給予重新做人的機會。

 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表示,教師法明訂教師有「輔導或管教學生,導引其適性發展,並培養其健全人格」的義務,透過正當、合理且符合教育目的方式,協助學生健全發展。相關案例可參考教育部「愛的教育網」,或以專線(02)77367812諮詢。

  為了解台灣未來人才需要什麼樣的國民素養,教育部最近在全台舉辦公聽會,聽取教育界人士的意見。102年六月將提出國民素養白皮書,作為教育部人才培育的依據。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主持人、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指出,素養隨著環境變遷會有所修正,加上103年要實施十二年國教,必須讓每一個國民具備基本素養。

◎更多教育新知分享,請至「 諾貝兒補習班-官方網站 」瀏覽,網址:ttp://www.grow22.com

諾貝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經驗顯示,不喜歡數學的家長,常常害怕自己養出來的小孩也不喜歡數學。在美國阿拉巴馬州麥迪遜郡州法院任職的泰咪.喬立(Tammy Jolley)表示,自己就是患有嚴重數學恐懼症的家長之一,她勉為其難地在中學和大學學完代數與統計學,現在又得幫9歲的兒子傑克(Jake)做數學作業。喬立說:「這麼做會讓我想對兒子發出這樣的感慨:『哈,數學真難,我知道你為什麼搞不懂了。』」但喬立依舊硬著頭皮,鼓勵兒子學數學。

  根據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報導,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,進一步透露了數學對孩子日後成功的重要性。根據2007年刊登在《發展心理學》(Developmental Psychology)期刊的一篇研究,孩童在幼稚園階段表現出來的數學能力,比閱讀能力或注意力更能預測他們在日後的學習成就。

  由於美國青少年的數學成績持續落後全球其他國家的同儕,這個問題也日益受到美國社會的關注。根據2010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(PISA)結果,美國學生的數學成績比其他33個工業化國家同儕的平均得分要低。

  從小孩學步開始,家長就在他們學習數學的態度和能力上扮演關鍵的角色。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和比較人類發展學教授蘇珊.雷文(Susan C. Levine),針對44名學齡前兒童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了一項長期的在家研究,結果發現經常跟小孩談論數字,用肢體語言和文字解釋空間關係的父母,常常在小孩4歲時,就灌輸他們更強的數學能力。很多家長卻在無意識中讓小孩對數學心生畏懼。在休士頓擔任老師,數學教學策略網站MathFour.com負責人邦恩.克洛德(Bon Crowder)表示,當小孩問數學問題或做數學作業時,回答「我對數學一竅不通」或「我已經20年沒碰數學」的家長,其實是在向小孩傳達:數學令人畏懼,他們很可能也學不來。

  研究人員和教育專家表示,患有數學恐懼症的家長也可能教出一位數量研究專家,但前提是他們得改變自己的行為。這意味了家長要停止負面的談話,並把數學遊戲和問題融入日常生活中,就像他們教小孩閱讀和拼字那樣,家長還要鼓勵小孩鑽研數學難題,不要害怕動腦筋。

  專家表示,教小孩數學,可從激發他們天生的好奇心做為起點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,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亞當.芮斯(Adam Riess),從小就喜歡問父母數學問題,他們認為這是小孩天生的好奇心,因此都耐心解答。芮斯回憶指出:「8歲那年,我和家人一同開車出遊,我沒有像別的小孩那樣問:我們快到了嗎?我是看了里程表和時速表,然後算出了到達那裡所需的時間。對我而言,數學的力量強大。」

  家長並非都得懂數學,才能幫小孩在學習上有好的開始。雷文表示,家長可以教小孩在數字與實物間建立一種連繫,例如在教3這個數字時,可以給小孩3個圈餅,幫助他們更加理解數字的含義,這比叫他們背誦一串數字好多了。家長還可以和小孩一起玩拼圖遊戲,或透過肢體語言,向他們描述「更高」和「更矮」這樣的空間關係,這些都能強化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,而這又與更強的數學能力有關。

  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凱利.米克斯(Kelly Mix)表示,和小孩一起玩積木,鼓勵小孩複製父母堆好的模型,可教導小孩空間的認知能力。在加州帕薩迪納市擔任財務顧問的費歐娜.卡麥隆(Fiona Cameron),學生時代曾被數學搞得很痛苦,如今她仍在試著教導兩個小孩──5歲的伊恩(Iain)和3歲的梅莉(Mhairi)──對數學的興趣。卡麥隆說,她會讓小孩在睡前翻看圖畫書,並認出一些圖形。卡麥隆還會從非營利的「睡前數學」(Bedtime Math)網站上挑選一些日常問題來問小孩。

  去年2月成立的「睡前數學」,協助家長將數學知識融入小孩的日常生活中。創辦人蘿拉.歐佛戴克(Laura B. Overdeck)曾在紐澤西州薩米特市擔任高科技策略顧問。她表示:「『睡前數學』網站每天都會刊登一個與日常生活和時事相關的有趣數學題,促使小孩一邊動腦筋想辦法解答,一邊和父母討論解答方式。」

  例如,卡麥隆在廚房烘焙糕點時,會讓兩個小孩將雞蛋敲成兩半,在這個過程中,她向小孩解釋了分數的概念。而給杯子蛋糕加料也變成減法問題。

  卡麥隆說:「如果有12個杯子蛋糕,我們已經給8個加料,我們還需要再加幾個?」她說,由於這種數學教學法,她的小孩很喜歡解題。

  當小孩把數學作業帶回家做時,很多家長必須打破分數和排名至上的舊習慣,鼓勵小孩嘗試用多種方法解題。雷文的研究發現,若家長將關注的焦點擺在解題的過程,而非找出正確答案,9歲的小孩會更渴望面對新的數學挑戰。

  馬里蘭州洛克維爾郡的數學顧問,協助家長和學生學數學的網站NewtonsWindow.com創辦人蘇珊.沙頓(Suzanne Sutton)表示,家長陪小孩一起動腦筋,其實很有幫助。那些對嘗試和失敗感到自在的家長,能教會小孩凡事往好的方面看,竭盡所能去面對挑戰。

  負責人克洛德指出,若家長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小孩,至少不要對他們表現焦慮和沮喪。相反的,家長需要做的是告訴小孩,會在別的時間換別種方式陪伴他們,那樣會更好;而在學數學的時候,家長該為他們找一位家教。家長還有一種選項:花錢請小孩來教你數學。曾有一位家長問沙頓:在自己對教學大綱都無法理解的情況下,該如何幫助她青春期的兒子學習艱難的代數課。沙頓要這位家長出最難的數學題,然後花錢請兒子就此寫一份報告,並教會她。這位媽媽選了對數。

  沙頓表示,當她兒子只給她粗略的解釋時,她回應說:「你沒有履行我們的協議。我不明白對數的含義。」她兒子繼續鑽研下去,且再試著講解一次。最後在兒子的輔導下,這位媽媽搞清楚對數的概念。而在確認自己已經搞懂代數課中最艱難的問題後,這位少年後來的成績一直很不錯。以上資料參考:臺灣立報

◎更多教育訊息分享,請至「 諾貝兒補習班-官方網站 」瀏覽,網址:ttp://www.grow22.com

文章標籤

諾貝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親子間要如何互動、孩子的教養又要如何教導,成為家長一門非常重要的功課,有時家長不懂孩子的心理,過度關心反而引來孩子反彈,往往兩人沒有談到幾句話就變成吵架,氣氛搞到很僵,關係越變越壞。

  很多家長都有一種經驗,那就是面對孩子每次做功課,拖拖拉拉,要睡覺時還沒有做完,甚至影響睡眠品質,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主動完成,對此,桃園縣教育局終身學習科辛采芳科長表示,家長要先瞭解功課的難易,以及做功課的環境會不會受到干擾,同時孩子完成功課後,孩子可以安排自己的時間來玩遊戲等等,當孩子有了動力,相對會自我約束在規定時間去完成。

  家長要懂得去欣賞孩子的優點,當看到孩子表現不錯的部份,家長就要運用鼓勵與讚美來增強孩子的行為,辛采芳科長表示,家長要以多角度的觀點來檢視自己教養孩子的方法,才能增進與孩子之間關係,尤其要做到傾聽、感同身受及彼此討論,絕對不能只有家長的意見,要尊重孩子的聲音及想法。

  親子出現衝突的另一個原因之一,有時是來自成績,有些家長會拿孩子成績來跟某人做為比較,退休的國中輔導老師認為非常不妥,她表示孩子能力因人而異,不應該拿來做為比較,家長要比較是比孩子上次成績有沒有進步,如果沒有進步,去找出原因,幫助孩子把原因排除,才不會造成孩子心理負擔增加,甚至會影響跟同儕等相處關係。

  家長以身作則是教導孩子最好的方法,如果面對孩子很晚睡覺,隔天上學遲到的問題時,要如何處理,一位張姓媽媽分享心得,她說她們家一到規定睡覺時間,父母跟孩子都要進入房間,父母可以在房間看書,不打擾孩子睡覺,如此一來,孩子知道父母也會遵守規定,絕對不能自己規定孩子在房間睡覺,本身在客廳看電視等行為出現。

  面對比較好動的孩子時,要如何處理,一名陳姓家長表示,孩子好動,可以先安排他們適度的運動,讓孩子消耗一些體力,也有助於專注力。

  有家長認為安排孩子前往美術館等地點參觀,不但讓孩子從小就欣賞到美的事物,也可以打開視野,尤其教養的過程中,父母要多陪伴孩子不能缺席,彼此建立相互討論和分析事情的方法,相對的就在過程中增加良好互動關係,不易產生誤會,衝突減少,家庭氣氛和樂,孩子如此的薰陶下,自然會中規中矩,學會負責的態度。

※.以上為桃園縣家庭教育中心-親子教養座談會內容,教導家長及孩子一起面對與學習。


◎更多的親子教育訊息,請至「諾貝兒補習班-官方網站」瀏覽,網址:http://www.grow22.com

文章標籤

諾貝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經驗顯示,不喜歡數學的家長,常常害怕自己養出來的小孩也不喜歡數學。在美國阿拉巴馬州麥迪遜郡州法院任職的泰咪.喬立(Tammy Jolley)表示,自己就是患有嚴重數學恐懼症的家長之一,她勉為其難地在中學和大學學完代數與統計學,現在又得幫9歲的兒子傑克(Jake)做數學作業。喬立說:「這麼做會讓我想對兒子發出這樣的感慨:『哈,數學真難,我知道你為什麼搞不懂了。』」但喬立依舊硬著頭皮,鼓勵兒子學數學。

  根據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報導,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,進一步透露了數學對孩子日後成功的重要性。根據2007年刊登在《發展心理學》(Developmental Psychology)期刊的一篇研究,孩童在幼稚園階段表現出來的數學能力,比閱讀能力或注意力更能預測他們在日後的學習成就。

  由於美國青少年的數學成績持續落後全球其他國家的同儕,這個問題也日益受到美國社會的關注。根據2010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(PISA)結果,美國學生的數學成績比其他33個工業化國家同儕的平均得分要低。

  從小孩學步開始,家長就在他們學習數學的態度和能力上扮演關鍵的角色。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和比較人類發展學教授蘇珊.雷文(Susan C. Levine),針對44名學齡前兒童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了一項長期的在家研究,結果發現經常跟小孩談論數字,用肢體語言和文字解釋空間關係的父母,常常在小孩4歲時,就灌輸他們更強的數學能力。很多家長卻在無意識中讓小孩對數學心生畏懼。在休士頓擔任老師,數學教學策略網站MathFour.com負責人邦恩.克洛德(Bon Crowder)表示,當小孩問數學問題或做數學作業時,回答「我對數學一竅不通」或「我已經20年沒碰數學」的家長,其實是在向小孩傳達:數學令人畏懼,他們很可能也學不來。

  研究人員和教育專家表示,患有數學恐懼症的家長也可能教出一位數量研究專家,但前提是他們得改變自己的行為。這意味了家長要停止負面的談話,並把數學遊戲和問題融入日常生活中,就像他們教小孩閱讀和拼字那樣,家長還要鼓勵小孩鑽研數學難題,不要害怕動腦筋。

  專家表示,教小孩數學,可從激發他們天生的好奇心做為起點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,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亞當.芮斯(Adam Riess),從小就喜歡問父母數學問題,他們認為這是小孩天生的好奇心,因此都耐心解答。芮斯回憶指出:「8歲那年,我和家人一同開車出遊,我沒有像別的小孩那樣問:我們快到了嗎?我是看了里程表和時速表,然後算出了到達那裡所需的時間。對我而言,數學的力量強大。」

  家長並非都得懂數學,才能幫小孩在學習上有好的開始。雷文表示,家長可以教小孩在數字與實物間建立一種連繫,例如在教3這個數字時,可以給小孩3個圈餅,幫助他們更加理解數字的含義,這比叫他們背誦一串數字好多了。家長還可以和小孩一起玩拼圖遊戲,或透過肢體語言,向他們描述「更高」和「更矮」這樣的空間關係,這些都能強化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,而這又與更強的數學能力有關。

  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凱利.米克斯(Kelly Mix)表示,和小孩一起玩積木,鼓勵小孩複製父母堆好的模型,可教導小孩空間的認知能力。在加州帕薩迪納市擔任財務顧問的費歐娜.卡麥隆(Fiona Cameron),學生時代曾被數學搞得很痛苦,如今她仍在試著教導兩個小孩──5歲的伊恩(Iain)和3歲的梅莉(Mhairi)──對數學的興趣。卡麥隆說,她會讓小孩在睡前翻看圖畫書,並認出一些圖形。卡麥隆還會從非營利的「睡前數學」(Bedtime Math)網站上挑選一些日常問題來問小孩。

  去年2月成立的「睡前數學」,協助家長將數學知識融入小孩的日常生活中。創辦人蘿拉.歐佛戴克(Laura B. Overdeck)曾在紐澤西州薩米特市擔任高科技策略顧問。她表示:「『睡前數學』網站每天都會刊登一個與日常生活和時事相關的有趣數學題,促使小孩一邊動腦筋想辦法解答,一邊和父母討論解答方式。」

  例如,卡麥隆在廚房烘焙糕點時,會讓兩個小孩將雞蛋敲成兩半,在這個過程中,她向小孩解釋了分數的概念。而給杯子蛋糕加料也變成減法問題。

  卡麥隆說:「如果有12個杯子蛋糕,我們已經給8個加料,我們還需要再加幾個?」她說,由於這種數學教學法,她的小孩很喜歡解題。

  當小孩把數學作業帶回家做時,很多家長必須打破分數和排名至上的舊習慣,鼓勵小孩嘗試用多種方法解題。雷文的研究發現,若家長將關注的焦點擺在解題的過程,而非找出正確答案,9歲的小孩會更渴望面對新的數學挑戰。

  馬里蘭州洛克維爾郡的數學顧問,協助家長和學生學數學的網站NewtonsWindow.com創辦人蘇珊.沙頓(Suzanne Sutton)表示,家長陪小孩一起動腦筋,其實很有幫助。那些對嘗試和失敗感到自在的家長,能教會小孩凡事往好的方面看,竭盡所能去面對挑戰。

  負責人克洛德指出,若家長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小孩,至少不要對他們表現焦慮和沮喪。相反的,家長需要做的是告訴小孩,會在別的時間換別種方式陪伴他們,那樣會更好;而在學數學的時候,家長該為他們找一位家教。家長還有一種選項:花錢請小孩來教你數學。曾有一位家長問沙頓:在自己對教學大綱都無法理解的情況下,該如何幫助她青春期的兒子學習艱難的代數課。沙頓要這位家長出最難的數學題,然後花錢請兒子就此寫一份報告,並教會她。這位媽媽選了對數。

  沙頓表示,當她兒子只給她粗略的解釋時,她回應說:「你沒有履行我們的協議。我不明白對數的含義。」她兒子繼續鑽研下去,且再試著講解一次。最後在兒子的輔導下,這位媽媽搞清楚對數的概念。而在確認自己已經搞懂代數課中最艱難的問題後,這位少年後來的成績一直很不錯。以上資料參考:臺灣立報

◎更多教育訊息分享,請至「 諾貝兒補習班-官方網站 」瀏覽,網址:ttp://www.grow22.com

文章標籤

諾貝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衛生署國健局公布小一生近視盛行率調查,發現民國七十五年至今,盛行率從百分之三上升到百分之二十一點五;而且兒童平均每天花兩小時看電視、上網和打電動,導致臺灣兒童有近視比率高、近視度數深、近視發生年齡提早等三大現象。醫師提醒,一旦近視將終身近視,呼籲父母不要再把電視、電腦當保母,應該多安排戶外活動。

  國健局「九十八年國民健康訪問」調查顯示,七到十一歲學齡兒童,非假日平均每天看電視九十七分鐘,假日增為兩百一十三分鐘;非假日平均每天打電腦、上網或打電動二十六分鐘,假日增為八十七分鐘。國外研究報告指出,幼稚園及國小學童的近視都和看電視、打電腦、閱讀等近距離視力工作有關。

  臺大醫院眼科醫師林隆光指出,臺灣家長大都不認為這些行為會傷害眼睛,或是因為工作忙碌,無法約束孩子看電視和用電腦的時間。

  由於年紀越小,近視惡化速度越快,國健局局長邱淑媞呼籲家長,除了要注意孩子眼睛休息時間、飲食均衡、坐姿正確外,還要定期檢查視力,安排郊外踏青等有益眼睛健康的活動。

◎更多教育生活資訊,請至「諾貝兒補習班官網」瀏覽,網 址:http://www.grow22.com



 

諾貝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資訊化的時代帶來許多的便利,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,近來許多的報導針對資訊電腦時代下,對於孩子的影響做了許多的分析,不只健康出問題,人際關係也出現障礙,染上「網路成癮症」者大有人在,我們為您整理了常見的問題以及因應的方式,提供家長參考:

諾貝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圖:諾貝兒補習班-安親部教學實況 
圖:諾貝兒補習班-安親部教學實況

   13歲前的學習力發展,將是決定孩子未來的最大關鍵!相信每對父母,都希望能在孩子的學齡後的成長黃金期幫他奠定一輩子的健康基礎,因為有了健康強壯的身體,才有足夠的體力與腦力幫助學習,對往後人生中各項挑戰達到加分與提升的機會。

  根據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,13歲前是一個人記憶力的黃金時期,此時期的理解力發展較薄弱,因此適合大量的培養學習力與記憶力,就如同蓋大樓打好地基,若能在此階段奠定良好語言及學習的基礎,未來在各種學習上才能如虎添翼....

諾貝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